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3-07-01 01:25

《觉醒年代》:优秀影视作品无须控评也能“出圈”

  不久前,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获奖名单揭晓。党史题材的《觉醒年代》和扶贫题材的《山海情》在本届白玉兰奖颁奖礼上表现突出:《觉醒年代》拿下最佳导演等三项大奖,《山海情》则获得最佳中国电视剧等四项大奖。
  不同于近年来有些电视剧被曝存在“控评”现象,大火的《觉醒年代》和《山海情》则在观众评价方面展现出了应有的真实。不论是在打分平台,还是在剧情热搜话题里,都是观众的实时评价,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或表达自己对某一人物的理解,或欣赏某位演员的精彩表演,也有人在查阅史料后向其他观众细致科普其中一些片段所对应的真实细节,当然也少不了一些批评的声音……这份久违的审美评价自由让被“控评”折磨许久的网友大呼畅快。有网友表示,“《觉醒年代》好就好在对内容的尊重,好或者不好,没有莫名其妙的控评”。
  所谓“控评”,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占领评论前排、点赞好评、劝删并举报恶评等一系列程序化的操作,来操控评论风向。2021年2月,就有网友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留言咨询称:“电视剧控评是否合法,只留虚假的好的评价,完全不顾事实,发些客观的评价弹幕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删除。”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回复称,上述情况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建议通过向相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证据来积极维权。法律依据则主要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如果违法只是控评行为的一宗罪,那么影响文艺作品发展、扰乱行业生态则是其另一宗罪行。这种“只看得到好话”的操作,野蛮粗暴地堵住了观众的嘴,让发表客观评价的用户觉得憋屈和愤怒,久而久之自然丧失了对作品评价的表达欲。没有了中肯的评价,文艺作品也就失去了获得进步的土壤:导演听不到对表现手法的要求,编剧听不到对剧情逻辑的批评,演员听不到对演技拙劣的不满,或者是即便都听得到,但却沉浸在掩耳盗铃的“快乐”之中。于是,不仅影视作品与观众的真实生活越来越远,甚至行业内的良性竞争也被打破,进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因为控评既涉嫌违法,又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国家网信办早就在2017年施行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2021年春节期间,监管部门更是在“清朗·春节网络环境”专项行动中对控评行为严加打击。
  除了监管部门的主动发力之外,其他相关各方也该进行反思和改变。如果制作方不愿接受真实的观众反馈,行业内部不能建立观众口碑与佳作实际收入的良性循环,部分观众不肯把对演员个人的情感同对作品质量的客观评价进行区分,那么控评现象只会愈演愈烈,严重挤压优秀作品的生存空间。
  从另一个角度看,《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主旋律电视剧的成功“出圈”其实也在传递一个信号:真正优秀的影视剧根本就不需要控评。以《觉醒年代》为例,其颇具感染力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精湛的演技,都将五四运动前后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在深受感染的同时也更为自发地学习党史、接受党史教育,如参观《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组织前去先烈墓前祭奠等。影视剧本就不该只看一时评论的好坏,重视优秀作品自带的“长尾效应”,才应成为行业初心。
  事实上,观众苦影视剧控评久矣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期望看到真正娱乐精神生活、满足审美情趣的优秀作品?真实厚重的故事情节、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金句频出的对话旁白、构思精巧的镜头剪辑,这些才是优秀影视剧应有的品质,也才能让观众成为“自来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