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3-12-18 17:05

品析《流浪地球》的主题及意义价值:从家国命运上升到人类角度

  《流浪地球》在上映后收获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成功,因为这部电影的上映,2019年甚至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可见它对于中国科幻类灾难电影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品析《流浪地球》的主题及意义价值,这部影片将灾难与科幻两个元素结合起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灾难片的精神内涵之中,从家国命运上升到对全人类未来发展的哲学思考。
  对于灾难事件选取、冲突构建及结局设定不再拘泥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而是搭建了更具幻想意味的未来世界,中国灾难片也就此开启了‘末世求生’和‘星际探索’的新可能。
  与中国乃至东亚的其他灾难电影相比,《流浪地球》罕见地没有将灾难定格于历史过往或是现实世界。它以远超于中国电影平均水平的工业水准和宏大的叙事格局,超越性地站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
  这部电影由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改编而成。在小说原作叙事中长达两千五百年的时间线索中选取了三十六个小时的灾难场面,并在其中加入了众多中国元素,包括装载卡车启动后“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的安全提示。
  故事发生在中国农历大年初一的时间节点,被冰封了的中央电视台大楼和东方明珠塔,甚至是剧中反复提到的“回家”的元素等等。
  大量细节的填充,让这部电影在精神内核和情感内核上都隐喻出了能够让中国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内核。
  《流浪地球》通过大量的运动镜头和高频率的画面剪辑,多次切换不同人物的叙事视点,以达到在超大范围的空间内聚焦个体主观视觉的目的,并以此度地呈现地木相撞的壮伟宏大和灾难发生的凶猛惨烈。
  但除了零聚焦的环境叙事视点和人物的视点外,影片中设置的人工智能“莫斯”也是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视点,在影片的设定中,它拥有“最先进的算法和推测能力,是远超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智慧计算机。
  当刘培强在空间站中执着的为地球营救思考策略的时候,它冷眼旁观这一切的发生,并对刘培强所做的诸多努力不屑一顾”,它没有人类的情感,象征着人类智慧中的绝对理性,但在剧中却有着完整的人格。
  在科幻电影《她》、《机械姬》等专门讲述人工智能的电影之后,“莫斯”身份的合法性已经无需再做讨论,它在电影中自然也被叙事者设置了相对隐藏的视点。
  在电影结尾处,刘培强用自我的牺牲来换取了地球的安全,这是绝对理性无法操纵的行为,这个情节,其实在故事开始已然有所铺垫。
  莫斯对刘培强讲,以色列科学家在危机伊始就提出了类似方案,但莫斯测算的成功几率为零。而刘培强用行为告诉它,测算几率为零是因为没有把自我牺牲算在里边,但他会把自我牺牲放在里边。
  因为增加这个变量之后,几率就不再是零了。莫斯劝阻刘培强不成,反被他用一瓶酒燃烧殆尽,在熊熊烈火的燃烧下,代表莫斯眼睛的摄像头直直地看着刘培强决绝的背影,最后说到“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
  这句独白所应征的是电影叙事者想要强调的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选择问题,以及在这种戏剧化情节中呈现出的人性本质。通过牺牲小我来成全大我,是中国人一以贯之的集体主义思想。
  相比好莱坞灾难电影之中超级英雄式的主人公,《流浪地球》更多地把话语权力下放给了每一个普通人,由所有的普通人共同凝结为拯救人类,逃离灾难的力量。这是《流浪地球》在意识形态上非常鲜明的一点。
  导演之前与编剧曾经讨论过一段时间,剧本到底按完全写实的方式去叙述这个世界,还是把它构思得更美好一点。
  如果剧本按照写实的方式去写,有可能方案没有建立起来就已经爆发战争与冲突。所以我们更想构建一个相对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更单纯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彼此信任、团结一致。
  故事消解了绝对的对与错,即便莫斯(人工智能)也只是一个意见不同者,而意见不同也没有任何逻辑问题,矛盾的核心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人类文明,另一方面则是想让更多的人生存下来。所以故事中唯一的反面角色是什么?只能是木星。
  它不再是一个人,它只是外部的自然环境。诚然,的确很难将传统电影中的正反派角色对立归因到这部电影中,剧中角色从头到尾对抗的都只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端的灾难。
  与世界各国精诚合作,所成立的“联合”为电影中人类文明的最高领导,但就算是这样一个概念,在电影中也几乎没有对几个主要角色拯救地球的行动做出任何指示或干扰。
  与好莱坞灾难科幻片建立在“人类文明终结”的基础上,那样一种“末世神话”的叙事模式所不同的是,《流浪地球》的故事,可以说是在末世时代建立起的一种蕴含希望的“创世神话”.
  这其中,在叙事观念与美学表达层面的差异性,所涉及的是科幻电影的中国叙事如何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与美学范式的问题。
  好莱坞灾难电影《2012》与《流浪地球》在这个层面的问题上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对照,同样讲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灾难,同样将宏观性的叙事放置到个体的离散当中,两部电影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却截然不同。
  在《2012》的结尾,穷尽人类物力所建造的巨大救生艇“诺亚方舟”出现故障,仅靠机智勇敢的主人公独自潜泳即可解决,反观《流浪地球》,地球发动机的高功率点燃任务却是在世界各国救援队的全力支援下完成。
  两部影片折射出的俨然是东西文明意识形态之间最大的差异。将《流浪地球》和《2012》相比较,仅就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框架的构架,前者其实还是与后者存在差距的。
  但仅就《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灾难电影所开之先河而言,这部影片仍然值得写入中国电影的史册当中。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