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4-03 18:57

2003中国媒体十大事件

  又是一年即将飘然而逝,在这个飞雪的下午,本来已经写完了这篇文字,却因为电脑的突然S机而功亏一篑,实在让人更加郁闷之至。
  即将过去的一年,媒体人依然在忙着东奔西走,各种新生的报刊也在此起彼伏地竞相登场亮相,总有一些是值得记忆的吧,总有一些客观的真实让我们难忘。于是,在今天,在这个晚上(以及此前的下午),我两次端坐在电脑前,书写这一年一度的“晓德版”年度总结之媒体十大事件。
  在我们的记忆中,媒体因触线被整肃最近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而当这相同的一幕发生在21世纪的今天时,我们依然感到有几分震惊。21世纪环球报道,这一我非常喜欢的报纸,也是继南方周末之后最锐气十足的媒体,在还没度过一周岁生日的时候就从我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而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都小心翼翼期待着可能的浴火重生,事实证明,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善良的传媒人一相情愿的希望而已。而希望本无所谓有更无所谓无,也如地上的路吧。现在,21世纪环球人已经如风般飘向了各自新的岗位,而后来其他媒体克隆的21环球或明星周刊也终究不是原来的味道而无法引起哪怕是一丁点的声响。
  在这个春天,我曾写过一篇“寻找中国媒体的宣传底线”的文字,之所以要寻找,是因为这不是一条平直的线,而是一条变幻莫测无法捉摸的曲线,常常因形势的需要而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21世纪环球报道,一份还未成长起来的幼苗自然无法看清前行的道路。
  由此不禁想起去年消失的21世纪体育,不同的是,后者是因为资本的撤退而自然消失,而前者,则是不可抗力“干预”的结果。什么时候,这后一种状况才会消失,这是否仅仅只能是一个希冀?
  连续多年的遭遇,早已使这张报纸伤筋动骨,而2003年,从前任总理朱的24版报道后遭呵斥到千期出版前被,再到新主编为了广告或者其他目的自行将调查平安的记者供出,然后是“为新闻来,为新闻去”的记者公开信,当南方周末成了一个现象,也就意味着它再也无法走在属于自己也属于长期培养起来的百万读者的轨道之上了。
  现在我还在坚持买着南方周末,但已经很少看了,除了偶尔比较出彩的文化板块之外,再也提不起任何阅读的兴趣。放弃了自己披荆斩棘走出来的路,就意味着被判了慢性死刑,从中除了看出主管部门玩弄权术技艺的高超外,作为江艺平之后的两任主编也难辞其咎。看看他们费劲心机弄出来的“城市版”和“名牌”,尤其是后者,除了纸张和印刷比较出色外,与便宜的城市画报没多大区别,虽然他们标榜的目标读者是所谓“精英男性”。
  从年中的《东方早报》到年末的《新京报》,南方人的习惯就是轰轰烈烈,气势如虹,锣鼓喧天。想想当初东方早报筹办时的热闹,随时都有新的消息传出,四面八方的孔雀争相朝着上海飞去,而新京报也从开始组建即充斥着斗争与反斗争之激烈交锋,报名的频繁更改就是本地势力与外来报业角力的结果。
  被广东媒体称之为死水一潭的京沪报业,经过2003年(加上2002外滩画报)的北上和东进,目前状态似乎是纹丝未动,依然如昨。去年创办的外滩画报依然任重道远,今天的东方早报已经归于沉寂,新京报呢,创办两个月,现实就如北方的冬天一样寒冷。
  是橘生淮南淮北的区别还是其他原因,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扩张的风潮还在继续,比如新华社在上海创办的《了望东方周刊》据说比较生猛,其特殊的背景也许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只有时间才能验证一切吧。
  一份创办20年的老字号报纸,经历了曾经的辉煌后在传媒改革的今天一直郁郁独行,直到今年夏天那篇头版头条的武汉女大学生报道出笼。报道引起的风波也许主办方始料未及,尤其是湖北和武汉地区从政府到高校再到普通网民的反应之激烈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女大学生已经是全中国高校都存在的一道风景,如同皇帝的新装一样只缺少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在普遍缄默的情况下,青年参考选择了武汉作为报道调查节点本无可厚非,但有关部门掩耳盗铃的反应着实让人感到可笑。
  此次事件最终以青年参考道歉承认“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报道这样的事件实属不当”(大意如此)、记者和主编离职或辞退做了了解。真实就是这样让人难堪,而报道真实的人则要承受他们个人之力所无法承受的压力。
  现在看来,也许我们应该感谢非典,如果没有它的肆意蔓延让有关部门无暇他故,大概就不会有孙志刚事件报道的出台,至少北京青年报不会刊登后续报道。面对这一切,有人说这是“媒体的力量”。媒体究竟有多大力量?依我看,莫不如说是“人治的力量”,如果报道出来后有关部门依然置之不理,媒体又能奈何?现代社会,媒体的力量不过是推动“善良人治”的最大化,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什么。
  是新华社做的自我批评,还是他们将自己记者的受贿行为暴光?如果没有后来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深入调查和报道,也许新华社记者受贿的事件连同山西繁峙矿难的黑心老板和当地县委领导一样都将随着他们掩埋的矿工尸体一样永远不会大白于天下。
  记者受贿,似乎是一个不值得一提的话题,“红包”记者的称呼存在多年,这红包多包了几个钱是不是就叫了受贿?在全民皆的环境下,记者受贿也许没什么大不了,“记者也是人”嘛。:)只是,记者往往扮演着正义的角色,或者即使别人没把记者当什么事记者自己已经把自己当一回事了。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新华社受贿的记者多是在当地聘任的记者,一个大的通讯社,如何对自己遍布全国的编外记者进行管理似乎应该值得思索,本人就曾遇到过自称是“新华社的”记者到单位以暴光相要挟的情况,在我一句“你是哪个分社的”时这家伙才有了一点讪讪。
  BBC说2003年是“中国记者被打年”,看似是顶大帽子,实则深入地刻画出了这一年记者权益屡屡被侵害的现实。从南方到北方,从平面媒体到电视媒体,记者被打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信息究竟如何公开?记者到底有哪些权益?曾经被用“无冕之王”迷惑的记者,却在现实中遭受着人身安全的威胁。不被打的,要么沆瀣一气受授贿赂,要么可能是将之投入监狱。山西记者高勤荣揭露运城地区假灌溉,虽经中央级媒体多次呼吁,至今仍在狱中无法得到人身自由。
  这几天正在看电视剧《浮华背后》,“天港市”已经深入骨髓的让人触目惊心,而如果没有市委的力挺,在市委的“关照”下也许宋春丽扮演的那位女关长早已经没了命。如此权力人物尚且如此,记者的权益遭受威胁又能徒唤奈何?奈何?
  一方面是弱小女子闾丘露薇义无返顾回到巴格达,一方面是CCTV水均益“遵照命令”撤回伊拉克邻国。也许本身没有谁是谁非,但带来的影响却是一个被赞为“英雄”一个被贬为“逃兵”,CCTV自两年前的911事件被人所诟病后再次遭遇讥讽,而随后推出的新闻频道也没见出什么彩,除了循环往复的重播之外。
  因为战争报道中的“拙劣表现”,水先生没有当选“风云记者”,却在不久后立即荣升“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这真是一出滑稽的游戏,堤内损失堤外补,水均益2003年收获可谓登峰造极。
  媒体是短视攫取金钱,还是更多地担负起传播文明成果的重任?这个问题也许各种回答都不为过,但最后的结局却可能是大相径庭。继CCTV读书时间可能下岗被媒体暴光后,坊间议论纷纷,声讨和扼腕叹息者众。现在,《华夏人文地理》已经被“时尚”系列收编,之后的华夏多了几分时尚,少了曾经的厚重和沧桑。而纪录片“见证”至今依然是寒酸度日,却不得不时刻提防可能随时被拿下的命运。
  华夏人文地理和见证以及曾经的文明杂志都是我一直阅读和观看的对象,面对他们的命运,除了一声叹息外,也没有其他办法。据说在我们这边文化大的时候,则在推行“民族文化复兴”运动,所以现在我们以及我们父辈那一批人与的同时代人比起来,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远远逊色于。昨天看吉林电视台的“回家”栏目,著名诗人余光中,庆幸于自己离开时已经成年,接受了完整的“四书五经”教育,所以才会有他后来掌握的传统知识体系。而我们与之相比,差距何其大也!
  在我留存的报纸中,有一份10月31日南山日报告别版,这是南山日报的罗兄寄来的礼物,32个版的最后一期报纸写满了无限的情感和依恋。与2003年报刊发行改革中被砍掉的600余种报刊不同的是,南山日报是中国社区报改革的实验先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后却不得不因一刀切的行政管理模式而夭折。
  南山日报的可贵在于一份社区报纸,却可以吸引本地老百姓主动自愿掏钱订阅,而且其运作模式和探索都十分值得借鉴。在中国都市报日期加强服务性的今天,社区报生存的空间究竟还有多大,南山日报的实践值得中国传媒铭记。
  一年又一年,也许没有多少不同,却总有许多新鲜的故事在发生。作为媒体,在泡沫还没有破灭的时候,人员流动还将继续混乱无序地加速,新生媒体还会此起彼伏地涌现,其他的方方面面也许还会往复如昨吧。这样一份已经持续三年的“媒体十大事件”注定无法记录全面一年来发生的种种事情,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个视角,在评述自己接触的有限媒体时罗列出这么一个“十大”。也许还有一些是应该记得的吧,比如中国新闻周刊连续挖掘成长和滑落的轨迹,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报道民间英雄蒋彦勇的那份勇敢,比如众多地方或行业记者随着媒体的消失而下岗......面对这一切,只想借用南方周末当年的那句话表达我的祝福:愿往前走的继续走,愿幸福的人儿更幸福。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娱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