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3-06-20 00:41

2016华语电影评析:《美人鱼》没有突破固有套路

  与张艺谋齐名的冯小刚,贺岁喜剧出身,这些年也在转型,却完全是冲着另外一个方向使劲的。从《唐山大地震》、《1942》到今年的《我不是潘金莲》,虽然每部片子都各有褒贬,但我们能看出他试图在银幕上完成个人表达和在形式上突破自我的努力。尤其是上映前就众说纷纭的《我不是潘金莲》,居然首次在银幕上采用了具有中国古典工笔画风格的圆形画幅,且配以相应的工笔画的淡雅色彩,这种有违观众审美习惯的画面表现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但《我不是潘金莲》的创新远不止此。冯导没有单纯地陷入到形式感的自我陶醉中,与形式感相得益彰的是圆形画幅中满满当当的社会现状,而28位中国实力男演员的精湛表演,则精准地用白描手法刻画出当下中国的官场众生相。看完全片,我们明白了冯导开拍之初对范冰冰说的线个男演员给你搭戏,其实真正的主角是他们,你是介绍人。”这使得影片的立意远远高于“秋菊打官司”式的中国悲情与执拗。对当下社会的批判意义,才是影片的精髓所在。
  《路边野餐》是一部让众多资深文艺青年亮瞎了双眼的黑马之作。这部显然不会赢得高票房的“晦涩”电影,却有了进入主流院线且获得相当比例排片的机会,这本身就意味着电影环境的进步。
  影片以一个黔西南小镇诊所里平凡无奇的医生为主角,在去寻找侄子的路途中,与自己的过去及未来相遇。而所谓“路边野餐”,就是无聊生活中的一次偶然出轨的心灵之旅。面无表情的行走中,暗涌着主人公痛彻骨髓的忏悔和小心翼翼的期许。该片风格阴郁,所有的人物和情绪都浸润在黔西南氤氲潮湿的雾气中,难以明朗明丽。但一个有着黑道经历的普通中年人的自我寻找之路,却在看似无聊沉闷的气氛中散发着惊心动魄的魅力。
  这部影片之所以惊艳,是因为这个类型从来没有出现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中,它不按套路出牌的叙事结构完全超出了大众既定的审美经验。尤其是影片最后长达30分钟之久的长镜头,除了让人们感叹于导演毕赣圆熟的调度能力之外,更沉迷于其一气呵成地扭转时空的能力。主人公在一个循环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完成了从过去到未来的跨越,单是这大胆的思路,就让人们叹为观止。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么沉稳的表述,竟出自一位并非出身名校、生于1989年的青年导演之手,这让很多人不由得感慨“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未来”。但我并不认为导演毕赣年轻,就代表了年轻一代的走向。我更愿意相信他是难得一遇的天才。《路边野餐》表现手法之老到,层层揭开人物过往经历的沉稳气质,对小人物内心情感及情绪起伏的细致洞察,以及对之抽丝剥茧般的细腻展示,都似乎与年龄无关,只与人的心性与智慧有关。当然,随着互联网长大的新生代导演,较之于背负着沉重历史与传统的60后导演,思维必然会更加自由和开阔,我们期待他们能为我们带来更加瞠目结舌的电影表现手法。
  早在2012年,就看过话剧《驴得水》,当时便觉惊艳,为中国能出现这样内涵丰富、冲突饱满的戏剧而感到兴奋。听闻其改编成电影,有一度担心,舞台上封闭空间形成的紧密张力会不会被有外景的大银幕稀释?事实上,我的担心有些多余。拍成电影的《驴得水》既没有简单地把摄影机架在舞台对面的观众席中,也没有让话剧本身的戏剧张力因外景而松散走形。在放置于开阔地带的封闭环境中,通过场面调度,让一场只有几个人物的戏发展得惊心动魄。
  宣传期的《驴得水》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喜剧的模样,吸引了众多想去影院里大笑一场的普通观众入场,剧情的荒诞和对白的精彩的确让大家哈哈大笑了,但看到后来,差不多每个人都沉默了。他们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寒彻骨髓的悲剧,而且这悲剧与每个观众都脱不了干系。知乎上有人说:“这是我看过的中国当代第一部把银幕前的所有观众老爷一个不剩骂了个遍的电影。无一幸免。”
  实际上,这正是本片的批判意义所在每个走进影院的人,都难免从中观照到现实中的自己。人有趋光性的本能,所以《驴得水》中几个乡村教师满怀理想地奔赴乡村,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但人性又是多面和复杂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件会让人暴露出人性的不同层面,所以他们的人性最终被现实击得溃不成军,原形毕露。而人性之恶的大爆发则共同地将故事推向悲剧的巅峰。所以,这个荒诞可笑的故事其实只是一个载体、一个舞台,人性的表演才是这个舞台上真正的主角。所以这个故事的背景虽然设置在时代,却让每个观众都感受到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自网络微电影《老男孩》和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来,青春类型片一直都是票房的宠儿,去年的《重返20岁》、《夏洛特烦恼》等青春片也为此再次做了佐证。但2016年的青春片却一片荒芜,直到出现了非典型青春片《七月与安生》。
  两个女孩爱上了同一个男孩,之间必然有嫉妒有怨恨,但《七月与安生》并没有简单狗血地让女主大打出手,而是选择忍让和出走,她们彼此更加相爱。《七月与安生》讲述的不是青春男女的恋爱故事,而是一对从少女时代就一直形影不离的闺蜜的成长历程。七月与安生,性情迥异,却又互为彼此。七月小心安分,安生乖张奔放,七月有着安生从小就缺失的安定生活,安生有着七月内心一直向往的自由不羁。两个女孩互为镜像,互为理想,最终,她们走向了彼此的生活,交换了生命状态。我们甚至可以把七月和安生看成是一个人的两面,她们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人内心中不同人格的交战。而男主角的存在则仿佛成为她们印证彼此情感和艰难成长的道具。
  成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青春也不单是长发白裙和林荫道中的回眸一笑。心灵成长的艰辛与苦涩、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体验与感受,才是青春里最动人最核心的部分。《七月与安生》的关注点恰恰在人物的心灵感受上,这是这部非典型青春片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而演员周冬雨和马思纯的细腻表演,则将闺蜜之间爱恨交错的情感纠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情感关系和鲜活的成长历程是国产青春片中难得一见的,因此更显弥足珍贵。
  之前未见宣传,但却敢于与《长城》正面相撞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大概是岁末的最后一个意外之喜了。这部影片出自一个并不在大众视线之内的导演程耳之手。
  以杜月笙为原型的这个故事本身,天然自带一切商业的属性旧上海的黑帮背景里,暴力、暗杀、虐恋、凄情、家国情怀等等一应俱全,香艳与血腥、冷酷与、无情与有情等诸多充满矛盾充满张力的关系又都用悬疑的方式来一一呈现,再加上葛优、章子怡、倪大红、浅野忠信等等一众戏骨级别的大明星加盟,会让人产生此片是暴力加香艳的剧情片的预判。然而,及至看完全片,才知道这是一部披着商业外衣的“文艺片”。
  首先令人着迷的是影片的叙事结构,用倒叙套倒叙的方式将几个完全可以独立成章却又有着因果关系的段落交织在一起,制造出层层悬疑,又不停地反转解扣儿,这个令人着迷的编织手法最终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情爱汇成乱世挽歌。其次,更令人沉醉其中的是影片的形式感,对称的大景别构图,光影效果营造的庄重氛围,让所有人物都仿佛置身舞台中央,步步惊心地演绎着自己不能掌控的命运。而摄影的洗练以及调度的精准与克制,则进一步加重了故事表现的仪式感。
  不得不提的是《罗曼蒂克消亡史》的音效和配乐。音效的使用极具匠心,比如浅野忠信奉命押送章子怡离开上海,汽车在夜间的芦苇荡里行进,气氛本已很压抑,但迎面而来的,让个人的内在情绪突然遭遇更强的外压。观众与后退的汽车一起小心翼翼地屏住呼吸,画面无声,及至最后一辆卡车驶离,画面才突然传来一声卡车的喘气声。这个声效完全映照了小汽车内人物终于松一口气的内心情绪。
  影片里如此精心的音效设计比比皆是,充分烘托了剧情和人物情绪。影片里的音乐也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日本作曲家梅林茂为影片作曲的《带我回上海》,恰到好处地渲染了命运无法自主、被押离上海的章子怡其时的悲怆心境。而片尾曲尚雯婕和左小祖咒反复吟咏的“本来你能活得久一点,本来你能离他近一点”,则将陆先生和小六之间压抑的情愫和被浪费的时光,泄洪般地倾泻了出来,使得剧情结束后又把观众的情绪带入了感伤的。同时,也紧紧地扣了主题罗曼蒂克消亡史被时代裹挟、被强权碾压的个人命运,怎有资格奢谈浪漫?
  有人评价说,程耳为国产商业电影树立了一个新高度,我认为并不为过。《罗曼蒂克消亡史》既满足了商业诉求,又完成了个人化的表达,同时完美地呈现了导演的审美追求。2016年因为有了这部影片,便成为了一个不再是面目模糊的电影年份。
  纵观2016年华语电影,我们会发现,能真正留下印迹且值得大书特书的都是那些极端风格化的影片。从80后的毕赣(《路边野餐》导演),到50后的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导演),从业已成名的曹保平(《追凶者也》导演),到刚刚受到普遍关注的程耳(《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从香港年轻导演曾国祥(《七月与安生》导演),到话剧编导出身的周申、刘露(《驴得水》导演)等,我们不难发现,大家都在努力地摒弃陈词滥调,都在叙事手法上尝试创新,并以自己个性化风格化的影像丰富着中国电影的语言。从这点上来看,2016依然不失为一个能令人感受到中国电影多元化前景的年份。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