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3-05-04 01:54

电影批评的“画皮”与“刻骨”——评《无名的镜语

  兼具学者、编剧身份的梁振华,其随笔文字表现出一贯的风格:精细、有力,而又纵横捭阖,洋溢着发现的乐趣和表达的智慧。在《无名的镜语》中,梁振华将他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电影的热爱和反思汇集成册,在风趣、老练而又充满哲理的文字中展开了对于中国电影文化的剖析。
  时下电影批评的写作已经十分普及,但影评人的鉴赏能力、知识储备、文字表达能力却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影评文章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般的影评文章,通常停留在“画皮”的层次,即仅仅以理解影片内容、诠释主题为旨归,缺乏对于影片精神世界更深入的分析。这种影评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趋热而作,却又未及反复咀嚼电影文化意义,仅仅抓住一些吸引眼球的情节、人物的噱头,争夺报刊发表的阵地,造成影评文章蜻蜓点水、浮皮潦草的弊病;另一类虽不追逐当下热点,却以影人的轶闻奇事、绯闻陈迹为目标,看似在谈论电影,实则在絮絮叨叨的阴柔文字中抒发自身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与上述影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梁振华是一位对当代文化和社会心理怀着天然情感的影评家,他执著地冷峻思考、去伪存真,以时代体验与生命观察为根底,脚踏实地地跟踪研究着转瞬即逝的影视风潮,从而使自己的影评写作建立了一个坚硬的精神根基。梁振华的影评写作不跟风、不趋时,他坚持用内心感知电影,用时代记忆定位电影,在一种细腻而又大气的文化语境中,为中国当代电影史留下了一个个精彩档案。换言之,梁振华试图通过影评文章的写作来探究时代变迁和文化心理在电影表现过程中的历史痕迹,他以考量当前语境下的人性、心理为重点,力图透过浮华的影视热点表象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种对于影视文化内在风骨的雕刻,深入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把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坐实了。透过《无名的镜语》不难发现,梁振华的影评文章已经建构起自己睿智的美学趣味、批判反思的精神立场,以及挥洒自如、飘逸空灵的华美文字。
  梁振华既有着文化批评家的敏锐与深邃,又有着作为编剧的创作实践经验,其影评文字也自然兼顾了理性、感性的两翼,呈现出丰富而灵动的文化面孔。就《无名的镜语》里收录的影评而言,既有对《赵氏孤儿》拆解经典、终结史诗的批评,也有对《南京!南京!》规避集体记忆、刻意求新的忧虑,更有对《赤壁》及吴宇森的辩护,当然也少不了对《第601个电话》及其所代表的偶像片穷途的批判。对于文学原著旨趣的敏锐把握,对于影片创作目的与实际效果的领悟,对于影片叙事与思想传达关系的审视,赋予了梁振华影评独特的视角和精神质地。他的影评不故弄玄虚,不隐匿立场,而是把自己与影视文化、时代记忆、民族心理关联了起来,把影评文章写得厚实、大气而又不失轻盈。在《无名的镜语》中事实上隐藏着作者的一个影视批评梦想,在这个理想化的影评世界中,没有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商业气息的浸染,也没有玄幻缥缈的呓语,有的只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人物,充满紧张感的时代现象,以及对于人生、人性的思考和剖析。
  梁振华的影评文章恢复了电影批评对于精神、细节和记忆的感知,他以充满哲理的文字让我们意识到,时代的快速发展并不能构成抛弃传统、美德、精神的充足理由。他对于电影文本的叙事奥秘充满了兴趣,发现了影评写作真正的立足点。以历史为背景,体验时代生活,却又关注精神世界中的承担、责任、负重,从而为影评写作建立了一个坚硬、广阔的根据地。
  《无名的镜语》中所记录的是作者对转型时期社会与文化的深刻体验,是他对于自我精神世界的一次次探索细节。阅读这样的影评,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梁振华富于哲理的感悟、优美睿智的文字,而且还有那一段段正在或已经过去的时代记忆,对于历史语境的还原来说,碎片有时比宏观更有效,文字有时比影像更真实,这或许正是《无名的镜语》留给影评人的思考。(龙其林)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