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3-09-17 16:10

2022-11-06

  享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400多万侨胞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坐拥广东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涌现出陈白沙、梁启超、陈少白、冯如等众多历史人物,同时孕育院士34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第一……
  细数“家底”不难发现,江门有着不少傲视群“城”的“王牌”。可一直以来,江门在外界眼中,是一座存在感不强、知名度不高的城市。为推动江门对外宣传工作更上一层楼,8月25—26日,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媒体沙龙,邀请中央、省及港澳30多家主流媒体“大咖”齐聚一堂、建言献策。
  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表示,此次媒体沙龙聚焦江门宣传破局出圈,为江门今后的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不少新思想、新路径、新做法。一块陈皮香飘天下,两块招牌璀璨全国,江门是一个新闻宣传的“宝矿”,可不少的“珍珠”还埋藏着在沙堆里,这样的问题也是当下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聚焦的不应只是江门对外传播的破局,更应该立足全球宣传传播体系当中,站在以侨乡之力破解中国外宣之问的高度,形成真金白银的“江门经验”。今年起,江门大力创新机制,统筹多种维度和元素,不断推动宣传供给侧改革,这背后,各大主流媒体是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接下来,江门将持续做好“东道主”,常态化举办媒体沙龙,为江门“全方位、立体化”城市形象对外宣传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推动江门城市形象宣传出彩出新,为江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和有力精神支撑。
  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知名度却没有那么高。因此,我建议江门应当深入挖掘特色特点以及核心优势来提升知名度,打造“江门名片”。我希望和江门地方媒体建立顺畅的合作关系,解决中央媒体人手少,对地方扎得不够深的问题,因为都是媒体人,大家志趣相投,便于挖掘好线索。我认为江门还应当建立民间专家库,挖掘地方“活字典”类型人物,这样采访起来更加有故事性与趣味性。通过一篇散文,给地方带来的知名度往往比一篇新闻要大得多,因此,我建议拓宽报道的形式,采用报告文学、散文的形式报道,既契合江门的文化资源和侨资源,又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侨乡江门地杰人灵,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名人志士等新闻宣传资源数不胜数,对于这些已有的“IP”资源,如何进一步整合活化,让其再度发光发亮,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究的问题。在我看来,首先要大胆去创新角度和形式,对已经自带流量的新闻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利用。比如江门近期举办的“侨批中的党史”活动就非常好,将党史和侨批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良好的“化学反应”,成为进一步深化江门故事内容、扩大对外宣传价值的新支点。其次,在新闻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舆情和新特点,要与时俱进把握其现象级的热点,从更多小触角出发,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达到全社会共情的效果,从而打造更多“爆款”新闻产品,让江门的城市形象借助流量水涨船高,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
  在中国,覆盖最广、影响最大的电视栏目,无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能够在《新闻联播》中刊播,对宣传城市形象有非常大的帮助。到广东前,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编辑部工作,对节目的整体制作和生产都有一定的了解。总的来看,新闻联播分为不同的栏目和板块,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宣传主题和侧重点,江门可以审时度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号入座”。尤其是要提高站位,围绕国家政策方针,展现江门的具体做法和落地特色,把“自选动作”做精做细,并多主动向上投稿,体现江门的积极性,建立起顺畅的投送渠道,推动江门成为《新闻联播》的“常客”,面向全国传递江门故事。
  讲好一座城市故事的前提,是对这座城市有足够多的了解。目前而言,市外媒体与江门的沟通联系机制还有待完善,彼此往来的程度还不够。应该创新更多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彼此的合作更加密切。我建议可以向其他地市的优秀做法看齐,政媒双方定期座谈分享,共同协商每个阶段有亮点、有特色的新闻线索,梳理出有价值的题材和内容,再做进一步挖掘和报道。同时,还可以多筹办一些大型发布会和活动,让整个江门宣传“大家庭”气氛活跃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素材库壮大起来,让越来越多的江门元素成为媒体信手拈来的新闻素材,让江门的城市形象在“刷屏”中不断提升,助力江门故事不断出彩出新。
  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地方新闻登上央媒平台变成了一件更快捷、更容易的事情。因此,我认为江门的宣传单位应该改变观念,用好用活新媒体,共同树立对外宣传新阵地,加强彼此的沟通联系,确保江门优秀的新闻事件双向流通,不再藏在深闺,增加江门面向全国的曝光频率,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此外,江门的各级宣传部门应该积极发挥“主人翁”意识,多与市外媒体“唠家常”,加深媒体单位对江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大举措的了解,进而提前策划相应的新闻产品,结合重大节点宣传,让江门城市宣传的声音更加浩荡和厚重,同时“回音”更响。
  谋划出一个出色出圈的新闻策划,依靠单一政府部门或媒体单位是难以实现的。日常报道中,大多是一些宏观方面的信息,缺乏一些容易引起市民共鸣的故事和情节,以小见大的新闻产品不多。我建议江门应多将触角向基层延伸,挖掘典型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统筹各市(区)融媒体中心力量,建立起一个覆盖面广、信息量足的基础数据库,形成一个连接顺畅的新闻链条,让媒体间加强合作力度,建立共享机制,做到资源共享、素材共享。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挖掘民间力量,寻找更多能讲故事的基层“代言人”,将其变成新闻宣传的丰富资源。江门报道在求量的同时,也要运用高质量的新兴传播方式,比如短视频等,结合报道,全方位地展现新闻内容。因此,我们要持续发力,才能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虽然我们是纸媒,但我们也非常注重全媒体报道,注重短视频传播,所以我们希望加强与其他媒体的资源共享,希望融合江门各个地区的融媒中心、电视台、报纸等力量,做好做精报道。我们除了自己的平台,还与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合作,只要有好的素材,这些平台我们都可以推送。此外,江门具有丰富的侨乡文化和美食资源,有很多内容可以直播的形式开展,江门媒体在直播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直播推流,扩大宣传面,增强传播力度。除了鲜活动态的报道,我们也想和地方媒体合作,契合大的选题,挖掘有深度的内容,搭配全媒体平台的呈现,让有深度的内容在青年心里沉淀下来,让大家都能长期记住。
  蓬江智水展示中心直观反映江门多年来的治水历程,可“沉浸式”体现五邑地区治水成效;江海区“两馆一中心”成网红打卡地,方便广大市民在家门口闻书香品科技;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创新开设“430课堂”夏令营,让家长省心又省钱,也让孩子放假不“放养”……
  实事办进群众心头,民生温度持续提升。8月25—26日,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民生实事看江门”为主题,举办媒体沙龙,邀请中央、省、港澳主流媒体组团走进江门。“通过这两天的走访,我切实感受到了江门在‘实’字上下足功夫,解决基层的困难事和群众的烦心事,无微不至,亮点纷呈。”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主任记者郑彩雄说。
  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以来,我市高效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多措并举补齐服务短板,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向高质量发展实效转化。
  第一站,媒体团来到台城街道在桂水村挂牌成立的片区党校。“这里是我们的课堂,可以同时容纳100人”“这里挂着的是我们党校党史学习教育‘菜单式’培训课程表”……在片区党校工作人员甄楚滢的指引下,这所开在村里的“红色家园”一点点揭开“面纱”。
  农村党员培训中,普遍存在居住分散集中难、资源短缺学习难、计划不强落实难、形式单一见效难等问题。“台城西区基层党员比例达到28%,过去他们参加教育培训往往得跑到市中心,路途遥远不说,大部分村民还得忙于农活,党史学习教育难以向基层延伸。”甄楚滢说。
  “能不能既满足学习教育的需求,又让农村党员少跑路?”带着这样的想法,台城街道说干就干,选择位置相对中心的桂水村,并投入300多万元,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新建街道片区党校。今年6月24日,片区党校正式开放,对外“招生”。
  街道片区党校是怎样运行管理的?师资短板如何解决?如何确保村级党校开课讲出成效?面对媒体团的疑问,台城街道党工委委员袁彩凤一一解答:“我们聘请了专业讲师、先进典型、能人好手、基层干部、‘土专家’等师资队伍,瞄准村情民风和依靠种养的发展特点,开展实用技术和致富技术等培训。”
  据统计,台城片区党校自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开展专题培训和现场教学63场次,培训党员群众5267人次,成为党员群众的“红色加油站”,以及田间地头的“党建阵地”,真正实现党性教育、本领提升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没想到,在一个村庄里,还能‘藏’着一所设施、设备这么齐全的基层党校,从课堂的布置、课程的安排再到提供的个性服务,都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在南方都市报珠中江新闻部主任李平看来,这也充分说明了江门对基层党建的重视,让其成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的基层堡垒,很值得推广和学习。
  今年暑假,江海区6所学校校园里不同往年的安静,整齐响亮的国学朗诵声、余音袅袅的古筝琴声、运动场上的欢呼声不时传来,孩子们的身影依然在校园里活跃着,充满生机,这是当地探索开展校内托管服务试点后常见的一幕。
  “暑期学校提供托管服务,对我们双职工家庭来说真是个好消息!我们平时都要上班,暑期管孩子难度真的很大,现在推出这项服务,让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我们非常放心。”中路小学学生梁诗梦的妈妈陈丽萍说,因为她和孩子都熟悉学校环境,离家也近,省了不少心。
  “官方带娃”不光在江门市区风风火火,农村地区同样做得有模有样。在桂水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媒体团“闯”进了当地夏令营活动的美术课堂,十几个孩子圈坐在长桌两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笔一画勾勒充满童趣的图案。
  据了解,夏令营活动是桂水村“430课堂”的一个延伸品牌活动。“过去,当地桂水小学一般下午4点半放学,但村里的农户多是粮农,农闲时就到城郊务工,大多回到家已是傍晚6点过后,导致家庭照顾和教育孩子出现了空档期。”桂水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余伟强等人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聘请专业社工机构“补位”,“430课堂”应运而生。
  “孩子到‘430课堂’来上课,家长不需要支付一分钱,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孩子们完成作业,还有专门的设施和场所供孩子们上绘画课、舞蹈课、音乐课等,让他们充分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红叶社工机构负责人彭映林说。
  实地感受过“430课堂”后,新华社广东分社全媒体中心主任田建川有感而发:“今年以来,国家大力部署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具有‘先见之明’的江门在去年就开始部署这项工作,足以体现这里为民办实事的意识性和行动力。”
  村民李洁芳在桂水村住了近30年,家门前一块恶臭的沼泽地,杂草丛生,曾让她寸步不想走出家门。今年,沼泽地的改造被列入台山市民生实事清单,李洁芳的“心结”也终于得以打开。仅用20天时间,工作人员就基本完成了沼泽清淤整治、铺设石径小道、安装玻璃栈道、增添睡莲绿植、景观置石等工程,曾经的沼泽地摇身一变成为湿地公园。
  在媒体团面前,李洁芳洋洋得意地“炫耀”道:“公园修好后,不光味道没了,风景比以前不知好看多少倍,在这生活也舒服了不少。尤其是睡莲开花的时候,村子前前后后挤满游客,可热闹了。”
  今年7月正式启用的蓬江智水展示中心,展示着和沼泽地变身湿地公园类似的蝶变。“从2016年起,登记在册的江门黑臭水体有12条,其中与蓬江区相关的有6条。蓬江区累计投资超33亿元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作。2020年,该区6条黑臭水体顺利销号,城市建成区域黑臭水体消除率达100%。”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江门水环境治理工作情况。
  媒体团通过现场讲解、视频影像、治水沙盘等方式,清晰地了解江门水系发展历程及江门市、蓬江区两级政府近年来为改善水环境所做的努力。
  紧接着,一行人来到江海区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近距离体验江门又一项顺、得民心、惠民生的“幸福工程”。据介绍,江海区“两馆一中心”总投资约3亿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正式对外开放后,成为市民学习、休闲的好地方。其中,科技馆是江门市第一间大型综合科技馆,以普及自然科学、现代科技为核心内容,分为儿童乐园、探索发现、生命科学三大主题展区,目前已接待市民游客超过12万人次。
  “从湿地公园到黑臭水体整治,再到‘两馆一中心’的建设投入,充分反映了江门不断从生活小切口出发,解决民生大问题。我在这些地方听到市民、村民的声音,大家的评价都很好,每个地方的人气也很高。江门的做法,不仅赢得了民心,更是接足了地气,点点滴滴提升人民幸福感。”光明日报广东站站长吴春燕说。
  据统计,今年江门市、县两级共梳理推出民生实事、微实事项目4063项,已完成(整体完成和按节点计划完成,下同)3376项,完成率83.09%。目前,市级100项民生实事已完成78项,提前完成的有33项,完成率78%;市级前6批“民生微实事”已完成399项,完成率94.6%。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娱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