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3-12-18 17:04

新浪潮实录:综艺电影是笑话还是神话?

  新浪娱乐讯 一周拍成,几千万投资,票房数亿。综艺电影大赚之余,引发业内担忧,冯小刚[微博]导演炮轰:这是投机打劫,是电影的。高票房为何收获差口碑。综艺大电影,是行业的发展方向,还是节目的圈钱工具。在影史上,这样的存在是神话还是笑话。本期新浪潮论坛,看业内探讨综艺电影。
  周黎明[微博]: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新浪潮“综艺电影—影史的笑话还是神话”,我是影评人周黎明。
  王译可老师,泽悦文化传媒总裁、《我看你有戏》总制片人,未来是这部综艺节目大电影版的总制片人。
  开场白讲的不用太详细,大家知道前两天在美女王总的节目上《我看你有戏》,冯小刚导演,因为冯小刚导演基本上每年在上海电影节他只要出现据说媒体都会给他留半个版或者一个版,肯定要炮轰什么,炮轰什么对象不太知道,因为每年都不太一样,刚刚播出的第一集花絮里面炮轰了综艺大电影,说综艺大电影没有诚意,昨天晚上在新浪娱乐上又有一个采访,更详细的讲出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大家看到很多人对综艺电影是不满的。反过来,综艺电影有大量的观众,这些观众显然是喜欢这些综艺电影的,我希望大家就综艺电影,尤其是堪称创造票房奇迹的,《奔跑吧!兄弟》还在放,快4亿了,座谈晚上票房成绩是3.9亿了,还有一年以前《爸爸,去哪儿?》创造了7亿票房,这么高的票房成绩制造的现象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综艺电影的看法,喜欢还是不喜欢,你觉得综艺电影应该往哪个方向走?你觉得现在综艺电影的拍法对不对?是不是观众喜欢的就可以继续这样拍下去,还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刚刚王总还问我怎样看,我是影评人,首先这两部影片我都没看过,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是没资格评论的,但是我对综艺电影我是有看法的,但是在这儿不适合发表我的观点,我觉得不管我是赞成还是反对都是不好的,刚好是2对2,我加入其中一方就变成3对2了。
  周黎明:而且对主持人来讲其实是不合适的,因为主持人的工作希望大家把观点都表达出来,希望有理性的争论,而不是我自己跳到一方向另一方开炮。
  先向那边问起,因为你炮轰的由头是你们的内部电影,我知道所指是这两部影片肯定是不满的,而且我们就不说冯小刚导演一个人,毕竟他代表他一个人,事实上我们从网上评论来看,有相当多的人觉得这个不是电影,不是电影为什么拍?当然有需要,这个是可以想像的,但是你们还觉得还有什么大家没想到的理由可以拿出来跟我们分享吗?
  王征宇:首先到这儿以后看这个命题,其实综艺电影是笑话还是神话?不是个笑话,也不是个神话,首先是一个商品,我们说不管是综艺还是电影,都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首先必须具备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或者诉求就是为了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首先必须达到这个目的,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要认可他的首先必须是群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产品和商品,并且是得到群众认可的商品和产品,所以它不是笑话,也不是神话,它就是一个商品,目前来看还是得到群众认可的。
  我们说小刚老师和我们可能站的,我们去认可这个事情和小刚老师去评价这个事情大家是站在不一样的角度的,从群众或者从市场认可的角度是把它当作一个商品去评价,作为一个专业电影来说,可能把它当成是一个作品的角度来评价,产品和作品本身就是有区别的。
  王征宇:最大的区别,我认为、我认可是最重要的,或者我群体认可是最重要的,产品、商品市场认可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两个最根本的区别,诉求不一样,但是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达到和谐的,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品也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建立在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目前我们没有和谐统一的一个基本原因,我们说是因为综艺电影还在成长和磨合的过程当中,没那么成熟。所以我觉得,批评综艺电影拍的不够好,拍的比较粗糙,这个我们是承认的,没有问题,但是总有一天,我认为随着它的进化和大家对这个产业的熟悉,并且它的产业比较流畅之后,它是能够达到这种商业价值和艺术品价值,是共同和谐统一的。
  周黎明:对,因为综艺电影投入相对比较少,回报那么高,会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入这样的电影,使得一些可能更有追求,但投入比较高的影片就没有人看了。
  王征宇:我们说综艺电影要实现从小屏幕到大屏幕的转化,它有一个非常极端的前提条件,就是它的IP值已经到达那个程度了,才能够完成这种转化。为什么?我们说2015年全国卫视当中预计有150档的新节目,这150档当中能够冒出一个像《爸爸,去哪儿?》、像《奔跑吧!兄弟》这样的现象级节目,我们做电视的都阿弥陀佛了。实际这种类型的新节目,一年半到两年一个已经是极限了,这是我们做电视的专业规律。只有到达这个IP层级的,才能拥有它巨大的粉丝和巨大的市场认可,当它转化到市场上面,才有观众愿意花钱去看。这个前提是不成立,一年半、两年才出一个,我试图一年半、两年出一个东西扰乱电影市场,我们自己也是力不从心的。
  王征宇:这就是爸爸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首先《爸爸的假期》,就是王岳伦[微博]导演的不是综艺电影。综艺电影有两个条件,第一,IP值过高,第二,不能改变观众原有的欣赏习惯,因为一旦改变观众原有的欣赏习惯,观众看到的不是他所熟悉的那个作品,他不一定愿意买单,这个也是有先例的。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了观众原有的欣赏习惯,并且是从综艺向现场转化的,并且成功现在改版剧本之后只有一部,就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王征宇:游戏,地球上没有这样的节目,因为做不出来,日本有一个《诈欺游戏》,电视剧拍完之后、电影拍出之后,在韩国叫《游戏法则》,考验人心理的,在中国目前要实现小屏幕到大屏幕转化还能得到观众认可,首先我说两个值很重要的,一个是IP值,第二,不能改变原有观众的。
  王征宇:知识产权。刚刚说两个“爸爸”的问题,《爸爸的假期》其实是重新架构剧本,按照剧本化拍摄的,得益于前面参加节目,相当于他的明星,那些人本身不是明星,因为节目变成明星了,做了这么一个转化。我们今天讨论这个完整的定义成综艺电影,是有剧本,按照编剧、台词的方法去做的,只有《爸爸,去哪儿?2》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完整的综艺电影,我觉得待会儿也可以讨论一下我们今天讨论这个综艺电影的范围是什么。
  周黎明:综艺电影其实这个说法我也是这个礼拜之内才听到的,我虽然对电影史也算是学过一点,但我是第一次听到。沙丹老师,你觉得刚才王总说的,一个是产品跟作品之间的区别,你认可吗?
  沙丹:其实我挺认可的,新浪同事请我做这个活动之前他也问我个人的观点,他问我你到底站在正方还是反方,我就是来和稀泥的,但是我个人也是这个观点,其实从电影产业角度来说,产业根本的元素就是受众,好莱坞的类型片,类型片什么意思?当然跟导演有很大的关系,最终是跟观众的认可是有非常大的关系,观众喜欢这个模式,大家都在拍这个电影,观众不喜欢的时候这个类型可能就消亡了,不会死。歌舞片可能现在不是那么的活,但可以别的形式,比如融入到动画片里面去,这是从观众角度来说的。我们对观众选择来说,本身确实是无可厚非的。
  我个人也是持一个观点,从创作者个人角度来说,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说,如果你想靠拍一个综艺类似这样的,咱们姑且叫综艺电影,想混出来在电影圈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做出一个艺术产品其实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其实是一个千金难得的事情。今天的人和原来的人,可能人和人不一样,田壮壮再去翻拍还是拍不过五六十年前的感觉,是人和人不一样。所以某种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如果想要走电影导演这个路子,拍这种电影其实没有太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它被整个的电视台的机制完全控制了,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周黎明:你觉得你从现在已经看到了两部票房很成功的综艺电影身上得出结论,说这个片子能赢得市场,但是不能使之成为艺术家,还是从理论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理论上是完全不可能的,你是基于什么?
  沙丹:其实我觉得这当中没有什么理论不理论的,现在大家看到了一个导演在中国能够混出来,就是两种路子,一种是走电影工业体制的路子,一种是走艺术电影的路子,这个模型和范本非常非常的多,但目前来说,刚才王总说的很对,现在是一个草创期,这个东西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大量的范本告诉你,你做这个电视节目拍完之后放在电影院去播,这个东西是一个出现著名电影导演的路子,范本太少了。
  沙丹:如果现在在座各位有一个人能站出来说,我知道这个片子导演是谁,我觉得他就成功了,我觉得你们能吗?你们一个也说不出来,这是正常的。
  周黎明:我知道你的意思,并不是说真的不知道这个导演的名字,一查就知道,你想说的是这些片子是没有艺术价值的,而且这个基本上,王总刚刚自己也承认了。
  王征宇:这位老师如果知道综艺电影的导演可能也是从电影营销里知道的,确实这样的情况,包括我们《奔跑吧!兄弟》的制片人寻找导演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很纠结的。
  王征宇:现在是混编的。因为其实电视制作,我对电影这个行业不了解,因为确实在制作工艺上还是有区别的,电影拍摄大家都是走脚本的嘛,我们实际真人秀拍摄当中发现大机器根本跟不了,包括制景、美术的工作,因为电视真人秀的拍摄有一个特点,我们只设定了游戏的规则,当中发生什么我们是不限定它的,打个比方我们是真实版的《饥饿游戏》,里面碰到什么情况,哪两个人在一起站队了,那种我们不去限定他,所以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你用大机器怎么可能跟。
  王征宇:它跟纪录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纪录片其实是比较发散的,而且时间、空间的跨度会比较长,但是为什么在我们这种综艺节目当中一定要用规则和引导去推进它的进行,明星档期在那边,因为你拍摄周期在那边,你必须在三天里去完成过程进化,就是说《饥饿游戏》当中一定是天上打雷了,一定是怎么样了,用这种设定的规则推进进程变快,才能三天到五天把这个节目拍完了,我们如果不用规则推进是拍不完的。所以跟纪录片的区别就是,我们有更明确的规则和情境,这些规则和情境是为了推动这些真实的情况更快的去发生,大范畴来说可能还是纪录片。
  周黎明:接下来请教王译可,因为我们刚才在开场之前聊了一下,我从王总这儿知道,冯小刚导演放炮是在他的节目上,但那个节目接下来夏天就要拍成大电影,到时候我估计就会有人站出来骂冯小刚导演,你自己也参与了综艺大电影,但是刚才王总跟我解释说,他的综艺大电影跟我们看到的综艺大电影不一样,他说我的落脚点是为了这部电影,前面的综艺节目是为了这个电影服务的,请您给我们解释一下到底怎么回事。
  王译可:刚才这位老师讲的,说电影是商品,我非常认可这个观点,因为对于我觉得,你看咱们在国内最出名的现象级节目就是《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这两个是户外真人秀的节目,所以因为它的IP值和刚才王老师讲的,IP值已经足够撑起整部电影,就是它的延伸产品就是让很多很多观众对电影有期待以后跑进了影院,你看《中国好声音》已经拍了电影,票房也惨败了。所以综艺电影的成败我认为真的就是延续了那种,你刚刚讲是那种模式,他的意识形态,要延续下去才能够得到比较好的票房,让观众的消费保持原有的意识形态。
  但是你看《中国好声音》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拍成了电影票房就不好,但是《我看你有戏》我们本身这档节目,就是让电影人追梦的一个给他们提供舞台和机会,所以我觉得《我看你有戏》的综艺电影会区别于《奔跑吧!兄弟》,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你们所谓的电影的那个综艺电影,比如说也是一个跟原来的节目保持一致的,我们肯定是会有专门的编剧,观众所谓包括冯导所谓意义上的电影这样一个电影的形态出现,而不是之前的。
  王征宇:我补充一下,第一点,这个电影是在规划当中,因为我们包括对它的形态可能还在研究和探讨当中。
  第二点,说到《中国好声音》那个,我还是要说一句,因为这个事不适合我说,《中国好声音》是一个制播分离的节目,又灿星来主导的,但是我们说也是因为《中国好声音》,综艺电影实现小屏幕、大屏幕的转化除了刚才我说的那两点之外,可能还有一个,观众期待心理的延续,最好是链接的越快越好,就是你这个综艺播完了之后过十年放这个电影,黄花菜都凉了。可能在一些上档排片,在节目形态和电影本身的形态并不尽相同上面可能有一些问题,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接下来的综艺电影当中去根据这些经验提升和完成一个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这不是说一个失败或者是成功的关系,而是我们从中学习并且不断成长的过程。
  第三点,为什么我们说现在所谓成功的电影都是户外真人秀改编的?因为户外真人秀的形态比较适合保留原有的形态,再进行小屏幕到大屏幕的转化。作为选秀类节目或者我们这类节目,其实他的剧情感没那么强,它更不像一个电影作品,我们说有一种情况是一定成立的,打个比方《中国好声音》最后一场总决赛我就直接放在院线放,一定是有票房的,但是如果放在院线放放十几天,每天放一样的电影,一定是不对的。所以它这种形态,像《中国好声音》和游戏这种节目形态,保留完整的原有的节目形态实现小屏幕到大屏幕的转化是不太可行的,所以它应该是一个再度创作的过程。而且《我看你有戏》这个节目形态本身就是为了电影工业的任何工种选角,选他的特殊人才的节目,如果它是改编成电影,目前我们前期所论证的来说,可能更像我们刚才说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一个引子阐述故事比较合适。
  周黎明:事实上我在网上看到的观点,王主任刚刚说的对我很有启发,你是把《中国好声音》大电影的失败归结于,一个是时间,另外一个就是室内的,你觉得现在成功的两个都是室外的,除了《中国好声音》以外还有一个是《我就是我》,湖南卫视《快乐男声》的纪录片,也是票房非常差。但是我在看网络上反响的时候很多人是用有没有故事来区分,他觉得你有故事就是电影,你如果没有故事,一个选秀的比赛,很像很像其中的一集,他就觉得不是电影,可能结论是不一样的,都是拿这个作为由头。蒋总,你觉得一个大电影讲故事是不是必不可少的?会不会有可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果不叙事的事。
  蒋勇:从叙事就是故事片,纪录片也是电影的一种,只是我们观赏的频率会比较少一点。我觉得冯小刚真正批判地应该是真人秀大电影,只是简化成了综艺电影,其实刚才说到《中国好声音》不是很成功。其实有之间的一些话我想接着来说,除了电影具有文化商品的意义以外,其实电视业有这样的意义,一些视频也有这样的意义,其实这些东西也可以直接放到大荧幕来播的,为什么做成电影呢?电影和电视的区别是什么,你刚刚讲文化商品,都有这样的属性,包括视频也是,包括电视剧,包括所有的形态都可以有这些属性,都是商品,只要你花钱拍出来了是不是都可以放到大荧幕播呢,不需要做成电影了,直接播嘛。
  蒋勇: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现在认可你们的观众并不是我们常规的观众,而是看综艺节目的观众。
  王征宇:我觉得电影和电视最大的区别是,电影是花钱要进行买票的,电视我们虽然有电视费,其实是流量费。
  王征宇:电影跟电视最大的区别是,电影是买票的,电视是不买票的,所以当电视转化到那个平台去的时候他要收费了,但是当电影转化回这个平台的时候不收费了,我们在电视上也看到电影节目放是不收费的。
  蒋勇:我的意思是你们这个节目没有必要拍成电影,直接把综艺放到电影院播就可以了,也可以收费,某一集。
  蒋勇:这个跟电影就不一样了,我们认为它是一个电影院产品,不是电影了,其实我接着你那个问题来回答,你们说故事片就要有叙事嘛。
  蒋勇:还有他虽然说类型,其实我觉得很多类,真人秀或者综艺电影的类型其实真正说法应该是改编自真人秀节目或者改编自综艺,其实跟歌舞片、跟动作片不是一个角度。
  蒋勇:其实我要说明这个类型的来源,其实改编自小说,改编是舞台剧,改编自电视剧,都是一种来源,改编自真人秀节目,为什么全世界很少,我们需要研究这个。全世界是有规律的,因为在电视上就可以看到,跟电视拍摄没有区别,所以定义成纪录片,就是实景片嘛。
  周黎明:在美国看到的现象还真不能叫纪录片,现在在美国影院里面直接把球赛、把音乐会、古典音乐会。
  蒋勇:不一样的产品,而且电影院产品也是一个实验节,包括2010年的时候我们要做世界杯的直播,但是风险很大,没有做,不一样的产品,电影真的有艺术追求。
  王征宇:着也是我们考虑拍摄电影很大的原因,为什么认为它可以拍?因为它风险已经不大了,市场已经认可它了,所以大家就拍了。
  蒋勇:说到市场我再说两句关于市场的事情。我觉得首先中国在电影行业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还有一个,全世界因为电影院播放的电影,打低分的情况其实没有中国这么明显,包括滥片没有这么多,全世界可能消费规律我买票看完以后就OK了,但是如果说到市场化的话,其实做一个产品或者商品,我看完以后我是不是可以退票,退票其实才是真正的市场化。
  王征宇:我觉得退票这个事情也是可行的,包括我早上买了早餐吃了一口,觉得东西不好,然后把它推货,也是对的,包括我娶了老婆,我离婚,这也是退票的一种,这是真正的市场机制。
  蒋勇:我们反过来说《奔跑吧!兄弟》,《奔跑吧!兄弟》这样的分数你觉得很多观众看完以后,现在没有这个机制,如果有这个机制你觉得看完《奔跑吧!兄弟》很多人会退票吗?
  王征宇:我觉得整个市场认可中国电影是可以退票的话,我们《奔跑吧!兄弟》也可以退票。打个比方,我们不说综艺电影,因为我不太好说其他电影,我们说那些院线上的电影都可以退票的话,我们都可以退票,一切由市场决定,他们也可以退票,大家在一个规则下运行这个事情就是可行了。
  蒋勇:刚刚你说的市场化,其实我们并不是一个市场化,而且因为滥片的频率很高,因为我们观众并没有一个组织去投诉或者倾诉这个不公平的权益,所以说实话,正因为这种现象有,所以才会有人打低分。
  蒋勇:这是个案,我说的是整体,关于这个片子比如豆瓣3.3,你知道MDB上《奔跑吧!兄弟》得分数多少,全世界最低得分数1.1分。
  周黎明:但是上MDB上打分的人是很少的,《奔跑吧!兄弟》的放映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是一年前的《爸爸,去哪儿?》可是最后全场一块唱歌,我想象当中如果你去现场做一个市场调查的话,可能大多数人是很满意的,但是我也可以想象,不满意的人可能很多人会上去打分,因为你如果是第一拨人说我上当了,然后后面的人还继续上当去看。
  蒋勇:我觉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观众,看《爸爸,去哪儿?》或者《奔跑吧!兄弟》其实都是电视观众,不是电影观众,我们电影观众可能会觉得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因为我们要去看电影,比如我们想看真正的电影并没有。
  王征宇:我觉得是这样的,第一个我的观点,大家在一个体系下运行没有问题,包括退票这个。第二个,我觉得有些跑偏了,我们是应该探讨中国到底有多少滥电影,不是说讨论这个,中国到底有多少滥电影。
  周黎明:我觉得里面有一个概念的问题,比如蒋总刚才说电影应该是有艺术追求的,应该有艺术追求这个我不否认,但是有很多正规电影、讲故事的电影其实一点艺术价值没有,比如索尼刚刚拍的很好笑,笑的前仰后合,但是看完之后觉得真滥,我笑完之后还是觉得它滥,它想拍得好嘛,我相信它希望拍的好,但是没有拍的很好。综艺电影,现在这两部来讲,包括王总这个,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但是他们有没有存在的潜力,刚刚沙丹觉得有存在的潜力,因为观众的选择,只不过说你可以不把它叫成电影或者不把它叫成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片,像蒋总说的,你把纪录片的内涵、范畴扩大一点,把它放在纪录片也行。甚至很多导演觉得我纪录片不能进电影院,西方很多纪录片能进电影院,我现在把这类片子进到电影院觉得是一个突破。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你们纠缠在一起了,一个是它有没有存在的潜力?
  蒋勇:我觉得它如果一直去电影化的话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其实冯小刚一直批判地就是去电影化,它不是电影。
  蒋勇:其实就是去电影化嘛,这还是不同的概念,冯小刚说的是拍得滥,有常规的电影制作周期,前期、后期、剧本,这些全部是完整的,我是指去电影化。
  王译可:我觉得同期上映的,除了《奔跑吧!兄弟》以外电影院还有很多电影,为什么其他电影干不过《奔跑吧!兄弟》,也有很多好莱坞,就是因为它的产品分艺术品和商品,但是现在商品别人愿意买,你放在电影院就是电影。
  沙丹:这个说的有点过于夸张,肢体语言。这个东西叫不叫电影?比如歌剧拍下来以后可不可以叫歌剧电影?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做了歌剧电影。刚刚去世的一个大师,已经一周岁了,死了一年了,谢侯(音),谢侯最后一部作品就是歌剧,现在在西方一个新鲜的电影化产品就叫歌剧电影,把这个东西按照电影化的剪辑方法做出来之后拿到电影院放。刚才周老师说了,这种东西已经成为一个被定下来就是电影。至于你刚才说到的叙事的问题,如果一个电视节目要有叙事性的话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被改编成电影产品的,举例来说《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肯定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改编成电影不见得能赢。我个人认为哪些电影形态比较有电影性呢、比较有电影的感觉呢、比较像电影呢?一个是《我是歌手》,而且尤其前面大量的真人秀部分,这样的话会非常适合去拍成电影。
  而且在,大家都知道真人秀拍成电影这当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现在这种直接把综艺节目搬上荧幕,还有拍综艺电影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纪录电影,就是电影。在地区有一个《超级星光大道》,当时也拍成过电影。
  沙丹:这个来说就是电影,但是我觉得这两种模式其实不一样的,范立欣[微博]拍的《我看你有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范立欣的观点,是个人性的,这是代表范立欣艺术人格的观点。这个作品是一个把节目形态放在电影院当中去,随着现在所谓的咱们叫多屏的互动,大荧幕、小荧屏越来越互动频繁的时代,电视里面也可以放电影,电视电影,电影院当中也可以放球赛、也可以放电视节目,这种东西已经被观众认可的话。
  沙丹:我不是为了和稀泥而和稀泥,这就是我的观点,不是表演角色。还是刚才那句话,我会认为像范立欣这种作品真正属于电影作品。
  周黎明:我觉得觉得这两部综艺电影的成功,跟另外两部《中国好声音》和《我看你有戏》的失败,实际里面有一个,不知道两位同意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们的时间点非常重要,因为你把其中的一集稍微放大一点做成电影,很快推出,观众去看的时候很显然都是喜欢这档节目的人去看的,他一看很像,他才喜欢,而且时间点是对的,还是热饭的时候,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做了三个月出来,做的跟电视节目不太一样,观众就不太喜欢了,有没有这个可能?其实里面有一个悖论,越是想把质量提高,就越会注定你的票房会失败,不是说你越做得好你的票房越成功。
  王征宇:实现从小屏幕到大屏幕转化,我刚才说有三个条件必须是吻合的,第一个,IP值够高,够高才能有绝对的市场支撑地坐在。第二,不能改变观众原有认可他的其实习惯或者欣赏形态。
  王征宇:比如他是一个玩游戏的还是玩游戏,是一个爸爸带孩子还是爸爸带孩子,你不能说变成妈妈带孩子,这是观众不认可的。第三个,我刚才没说,就是您说的这个,它的上档日期,跟综艺节目无缝链接,因为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奔跑吧!兄弟》15期播完之后,他的官方微博上每天有两三千个人说再弄一期,我知道从它的质量来说是有一些问题的,取决于它的制播时间。
  王征宇:当进了电影院之后我发现,三个版本从粗剪到后面修,我大概看了四个版本,我就是没看最后一个上映的版本,我去看了看,在前四版本当中我有非常大的意见,包括他认为的那些笑点,我认为在节目里是不构成笑点的,但是当你一个人坐在电影院的时候,你会发现旁边的人会感染你,我们说电影的欣赏环境跟电视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封闭环境,我不认可那些笑点,突然有一个人笑了,旁边的人也笑了,宝强一跑,旁边祖蓝一块,旁边就有人说宝蓝兄弟、宝蓝兄弟,到最后的时候大家一块,没唱,就是喊“奔跑吧,兄弟”,就这样结束了。我突然觉得,他做出来没有我想象的这么滥。
  王征宇:这是两种,接下来我普及一下电视节目制作,开玩笑。像《奔跑吧!兄弟》其实它的人物在每一集里面是角色化的,普通节目也是角色化的,比如有一集叫穿越时空的爱恋,叙述的是郑凯是一个公子,突然死亡了,陈赫[微博]是银行的老板,祖蓝是小丑,他们穿越现在来了之后拿到一个特殊的东西,最后经过大家的分力合作拿到一个特殊的东西,才能让郑凯的鬼魂穿越回去过去,是这样一个故事,基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当真人秀嘉宾过来之后,前边小片还是按照剧本,有角色、有台词去拍的,我们完成任务的线上是三个任务,你如何完成、如何分队我们是不设定你的,谁能赢也是不设定你的,最后你是否成功的拿到海洋之星穿越回去,我是我们不能设定你的。这个比较容易改编成电影,本身就有一个故事线,无非别的电影里面李晨[微博]扮演的是张三,这里扮演的是有李晨性格的张三,或者本身扮演的就是李晨,这个里边会有很多出戏的部分,所以这是比较容易改编的原因。
  《中国好声音》不是没有剧本,也是有剧本的,剧本塑造在哪里,第一,为什么样的人选什么样的歌。第二,他这个人有什么样的故事,能够在三句之内拎出来打到你的心里。第三,这个人的性格从头到尾是不是都可以按照这样去打造,我们跟传统的编剧不一样的东西就是,传统的电影编剧是我设定一个角色,我写好了,真人秀的编剧是这个人在第一集里面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其实他内心是比较自卑的,但是12集展现是自傲到自卑,然后再重拾信心的过程,观众看到的是一面,我们可能挖掘的更深,我们觉得是不是可以在角色里展现出来,当他一种性格展现出来之后我们就要固化它,不断的用细节去固化它,这些细节就是通过我们大量镜头,我们那种是无死角拍摄,挑出来给观众看到,强化他这种性格。
  比如在《我是歌手》里边古巨基[微博]他的性格可爱的一面,不是说他每个点整个过程当中都这么可爱,是因为他进来之后展现出可爱之后,我们把他可爱的点全部拎出来,给观众看到他的可爱。我们的编剧是根据他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性格当中最出彩的一面然后去固化他、去强化他,是这个,不是我们赋予你性格。
  周黎明:我个人觉得综艺电影存在的合理性其实是不需要去讨论的,因为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当然是每个人有自己的权利,但是你不喜欢别的观众喜欢他愿意掏钱去买票看,看了以后他在网上骂人也是他的权利,我们也不能剥夺人家去选择你认为不太好电影的权利。但是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在现有的基础上去提高这些综艺电影的质量,我们不可能达到赢得金鸡奖、百花奖或者别的一些电影将的水准,起码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但是怎么样慢慢的往那个方向靠,我们做得更加有点点不管是思想性也好,还是娱乐性、艺术性,起码给人感觉我们是有追求的,可能你我追求的目标还有距离,但是是我追求的,不是说我捞一点快钱就走了,有没有可能?
  王译可:这就是我之前讲的,如果我们这个综艺节目《我看你有戏》做成电影,我会考虑剧本的完善性,故事,不是说像《奔跑吧!兄弟》一样的就是一期真人秀节目,还是讲求它的故事性。
  王译可:我跟他不太一样,我本身就是棚内的节目。而且刚才王老师讲的时候我想的是,综艺电影得成功,《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原因,是明星真人秀节目,一到电影院大家看到的还是对这些明星的喜爱,《中国好声音》移到大屏幕上是没有明星的,是那帮学员,也是很大的问题,明星效应,明星有这么强大的粉丝群,是他们的粉丝走进了电影院。所以《我看你有戏》最后我们也会采用的是用一些明星,还有我们的故事性,我是比较坚持还是有比较完整的剧本,故事性,然后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我也会给每个主角写人物小传,然后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王译可:我个人不是太担心我们这个综艺电影是不是能成为像《奔跑吧!兄弟》一样的现象级节目,因为我的剧本很早就在策划了,现在已经剧本比较完善了,所以我可能在过完年就会开机,时间是允许的,因为它的故事性是很强的,也可以像这位老师讲的,能称得上是一部电影,所以我不担心档期是不是我在这个节目结束以后三个月或者半年,我不是很担心,因为只要它足够好看,还是讲究那个好看。
  沙丹:我们因为长期做电影研究工作,长期做电影展和电影策划工作,我们不能代表普通的电影观众,我们的要求太高,类似于像《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这样的电影我是不会去电影院看的,这种电影化水平的高低,你当中有没有使用电影化的语言,比如新闻有新闻的语言,电影有电影的语言,周老师写影评都知道,我举例来说,比如表现这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的暧昧,你可以直接拍这两个人亲嘴,你是不是可以让更加艺术化、电影化的语言,比如说在窗户后面有一对人的剪影,比如这样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暧昧的、艺术的方式告诉你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一夜风浪》电影当中,这两个人本来结婚了可以过夫妻生活了,合法了,不要直接像拍纪录片一样就,能不能隔开屋子绳子上的毯子滑下去,告诉你两个人之间的墙已经倒掉了,这是电影化的手法来拍电影。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作品,我觉得还是希望能够在电影艺术性这块可以更高一点。
  比如我们把《爸爸,去哪儿?》或者《奔跑吧!兄弟》这样的拍成电影,我个人认为也有各种各样的手法,比如剪辑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过渡、各种各样的特效,这样的东西能够运用的更多一点的话,比如在节目的叙事方面、讲故事方面来说,叙事性悬念是不是能够更高一点,我看到那个《我是歌手》的时候真的是有一集我觉得满不错的,突然韦唯在唱的时候突然一下就没声了,我们都以为这个节目做坏了,实际是这个导演用了电影叙事的方法给大家设置了一个悬念。他会说罗琦[微博]突然嗓子失声了,今天晚上能不能唱出这首歌呢,能不能帮得很好呢,其实都是铺垫或者叙事上的悬念设置,这都是电影手法上在电视节目当中的一些表现。
  王征宇:其实在《我是歌手》,不说《我是歌手》,毕竟是湖南的节目,不太好意思点评它,《奔跑吧!兄弟》,其实后期编剧我们从上海电影学院调了三个老师过来,他们专门给我们做什么工作呢?后期剧情化编撰的工作,我们这个事情虽然是这样,我们比如说设置了三个任务,虽然是这样发展的,但是有的时候把果放在因前面,把结果放在原因前面,倒叙、插叙的方法,还是真人秀当中熟练运用的方法,会适当的增加悬念,让观众理解性上面,看上去原来是这么回事。包括我刚才说的那个,《游戏的法则》,在韩国的节目,经常倒叙和插叙,因为12人在一个房子里面复杂的人性关系,必须要有淘汰嘛。这种叙事逻辑上,其实也就是2013年我们电视工艺才开始运动,以前平铺直叙多一点,一个是真人秀的节目形态决定的,第二个,我们突然发现这么剪可以有更大的戏剧效果和更大的悬念,这是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去做这个工作。
  周黎明:我在10多年前第一次在美国看到一档真人秀的时候,当时第一季的时候我真的非常震惊,类似在荒岛什么地方生存游戏,他的镜头是非常电影化的,直升机盘旋,完全是《勇敢的心》镜头拍出来,我觉得我的天哪,现在电视节目这么复杂。后来放着放着,里面斗到三个人或者四个人的时候,完全有人物刻划了,不是编剧写的,是里面得奖的那个人,他得了第一名,但是真的是坏人,就是让别的人先斗,斗完之后他是以某种方式,这个已经有点像故事片的追求了,因为你不光看到他是个选手,选手后面是有心理活动的,是有文学意义上的人物刻划的。像这样的东西,当我后来看了多了以后,第二季、第三季雷同,也没有那么好看,第一季看的时候真的冲击力挺大的。现在我知道韩国、欧洲一些国家在创造这些真人秀的模式方面做的比美国更好,但是那个时候看美国的一些节目。是这样的,他让你比赛,每个人经常叫进来问话,因为问话是有导向的,你讲一大堆,通过剪辑就可以剪成一个未必是这个人真实的意思,可能是其中一部分,这么剪,剪出来以后让人家觉得这两个人本来没有吵架,但是观众看他们两个人吵架,类似这种。美国那边管理的比较严,他说你这是真人秀,就按照纪录片规律来审查你,这些人都不是演员,所以你不能让他们说假话,他们说的话必须是内心的话,如果他说的话是你编剧写好的话,本质上就不是真人秀的选手,是演员了,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王征宇:不是,规定不能写成台词,这不是因为管控的原故,而是写成台词这不是真人秀,真人秀最大的,我刚才说我们不是把一个人的性格写好,而是发现他的性格,并且固化他,所以一定本来是他自己,无非是,如果你让他说台词的话,他自己的真人秀的这种状态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你们让我演,我后面到底是应该演还是表现我自己,没法做了。
  周黎明:有些选手很聪明,他知道我在这里面应该扮演哪个是这个剧组需要的,不是你明确告诉他,也不是他自己领悟到了,领悟到了以后他尽量把他自己的东西戏剧化,比如他本来对另外一个选手只是稍微有一点点不满,但是他知道我表现的非常反感那个人,恨不得把他杀了,编导给我的镜头就会比较多,有意无意的往那个上面靠。
  王征宇:这种状态是可能出现的,这个选手的艺能感比较强,他可能知道节目需要。但是还有一种风险是什么呢,他知道节目组需要什么,但是他表现出来过了或者假了,同样不被观众或者不被节目组认可,因为事实上只有最真实的自己出来,不管是什么性格,我要看这个电视节目我一定会喜欢你而看或者讨厌你而看,但是如果他扮演成我希望你喜欢但是我不一定喜欢他,这种感觉,所以那个选手可能是成功了,也有可能耍小聪明失败了,如果他成功了,我认可他扮演出来的这种,就是特别牛B,做假都做得特别厉害,我们也是认可的。
  周黎明:说实在我自己看真人秀的时候,看电视选秀节目,我从来没有把它当作就是那个人,可能是那个人几个面当中的一个面,因为你如果当作这个人的全貌的话,我觉得你太小看了这个节目的编导和剪辑。
  王征宇: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其实是很立体的,因为你在节目里展现出来,给你展现的空间可能只有一点,实际上把他性格里面最能够打动观众的可能就是这一点。
  王征宇:一个是我们说,包括那种引导,第二个是,这个选手本身行为当中的那些细节被剪辑所强化了,所以应该说他还是他自己,只是他展现出来我们希望让他看到的他自己的那一面,他还是他自己,这一面只是他本身就有的,只是我们希望你看到他这一面而已。
  周黎明:我觉得因为电影的形态,现在整个科技产生了很多新的平台,电影的形态本身就不是说固定的,像我知道100多年前好莱坞刚刚出现故事片的时候,我们所知道的100分钟到2个小时左右的时长的故事片。
  周黎明:我觉得像这种电影,现在是做的很差,但是不能从理论上排除掉某一个人说不定某一天他利用这个形态做出一个很牛B的东西出来,真的,你绝对不能排除,最初做电影的时候全是10分钟—12分钟长,因为那个时候胶卷一卷就是10—12分钟,后来慢慢说故事讲长一点观众更爱看,慢慢发展。好莱坞早期影片是8、9个小时的,后来发现8、9个小时不行,8、9个小时坐不住,中间是有好几个中场休息,后来慢慢慢慢摸索大概100分钟上下、2个小时左右是观众最容易接受的。到50年代,美国基本上流行两部片子一起放,一部好片、加一部滥片,现在完全消失了。所以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可以变化的,不能因为这些东西是新的,然后出来的东西都质量很差。我们一般用美国作为先例,是因为美国再这方面比较先进,但是没有,不一定表示未来绝对没有。
  周黎明:但是我在美国进电影院去看过歌剧,当时美国平均电影票价,我看歌剧是17美元,基本上也是满座的,当然美国卖是这个歌剧是现场直播,歌手唱错了就唱错了,只要有人看就行了,但是这样的歌剧电影跟20年前电视直播的时候那个镜头语言已经很不一样了,最早看电视节目比如音乐剧、话剧,镜头语言比较像电视的镜头语言,现在做电视的,因为器材的原因,电视的镜头语言非常像以前电影化的镜头语言,可以做的非常非常流畅。你看的时候觉得我是因为喜欢这个东西,但是我看完以后,我不觉得这个电影是可以去竞选奥斯卡,没有突破性,但是它在细节上、它在微观方面的确在进步。
  蒋勇:我还是要插一句,周老师,你刚刚说的这种形态,无非说美国和韩国是保证不会有的,因为他们电影协会会阻碍他们演员去演这样的东西。
  周黎明:我觉得美国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就是说他会区分你是真人秀还是故事片、还是演的,美国对这点非常严格。比如在50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一个游戏节目,就是问答知识竞赛,赢一个大奖,当时6万多美元,相当于现在100多万。
  周黎明:他因为你这个节目跟观众说是真人节目,所以这个选手是在现场猜,他猜对了赢的钱多、猜错了就淘汰了,但是编导同好看的角度去干预,他觉得这个选手长相比较有观众相,他就把正确答案事先给他了,这个事情在美国是犯法的,因为你是在欺骗观众。你跟观众说我这个就是电视剧,那就不犯法,因为电视剧本来就是做假。
  蒋勇:有一个电影大家可能不知道,好像是叫做《浪漫的假期》,是根据一个MTV的综艺节目改编的,是2003年上映,但是票房很低,只有大概两三百万,其实拍出来以后很多观众是去打低分,故意去打低分,就是为了这种行为。
  蒋勇:其实就是冯小刚说的去电影化,这种概率是非常低的,这种其实不可能。其实我们还是要回到原来的冯小刚说的那个东西。
  蒋勇:冯小刚导演批判这个钱好拿,所以一窝蜂的去拍,我们现在批判地就是因为去电影化,让这种现象越来越猖狂。
  周黎明:我们给底下观众机会发言,我知道你的意思,去电影化以后导致了大家想赚快钱、质量低下、忽悠观众等等。
  听众:刚才您说到为什么感觉韩国和美国不会有这样的电影,其实昨天我在跟别人就这个问题讨论,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发展速度太快了,就是说现在的消费需求是没有办法满足,就是说现在好片市场是没有办法满足人们高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的,所以当很多电影出来的时候,我们在没有更多选择情况下就是要看这些,而且你不能说这个电影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因为IP值这个粉丝的积累是经过了几个月到半年的积累,所以是有非常完善的粉丝群。
  听众:对,它不是常规电影,也不可能成为以后的主流,谁也没有说综艺电影成为以后市场的主流,但是一定会成为一个分支会存在。
  蒋勇:其实我觉得最垢病的是去电影化,完全具有电影性质的我并不反对,因为我们从去年看,去年只有一部,偶发性的事件,今年已经有两三部了,就变成小概率事件,明年、后年会不会变成大概率事件,我不知道。
  蒋勇:算上,已经证明走了弯路了,说明我们的投资,冯小刚说华谊兄弟如果还要加大这样的投资他就不合作嘛,我们其实已经大量的钱已经浪费很多了,包括拍滥片、包括拍缺钱的电影,更多拍有益的电影钱很少了。
  周黎明:我觉得你对任何人的批判都很直白,也很勇敢,但是就对观众不敢说,但是说到底这是观众的选择,问题在什么地方,肯定就在观众。
  蒋勇:我刚才说了,这个上面其实有很大的分类,两类观众,一类观众肯定不会去看这个电影,一类会去看这个电影。
  听众:其实我是一名大学生,我们在大学当中大家在看的节目就是跑男,这个节目在我们大学是挺火的,拍这个电影之后也有很多人、很多人去看,大多数的人其实是比较失望的,跟电视节目相比觉得差距很大,我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的感觉就是,它是一个新生事物,我觉得应该其实更多的去扶持它,所以我就想问一问电视的老师,您觉得综艺电影有什么样的方法能让它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发展前途?
  王征宇:非常感谢这位同学,你把综艺电影、发展前途这么大的命题放在我头上,我其实是承受不了的。第一个,我是承认这个电影的制作水准是有一定问题的,当中涉及到很多的情况,你个人的观看是它可能还不如一期节目,但是因为电影的制作工艺和电视的制作工艺,包括机器的使用,包括在美术的一些使用,它是有区别的。在这些磨合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第一次做这种类型的东西,其实我们花了巨大的时间,大量的有些浪费的时间,去磨合这个过程,包括我们使用的电影团队对真人秀节目的理解,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双方去做沟通工作。这是第一个,我是承认它的制作工艺是有一些问题的,没有到达大家心中的期许,我如果站起来鞠个躬太累了,不鞠躬了。
  第二个,还是可以做得更好,像王总说的,当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架构剧本,我哪怕把它当成一期节目做,但是它有三个显著的地方是可以提高的。第一个,我有比节目更充裕的时间去架构这个偏故事线的剧本,就是架构它的情境。第二个,太羡慕电影的美术了,我们电视节目里我们使用的道具制作,在电影的美术面前一比简直是不堪一击。但是在前面这部电影里,因为前期很多磨合,原有电影很多美术都没有用上,所以也是比较可惜的,进行后期磨合的原因。实际上在美术这个角度,电视和电影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这是产业链层面的差距,这是完全可以去做一期,我们哪怕做成一期节目而言,用电影的美术会做的很炫,对观众的观看更负责。第三个,我们说如果完整的用电影,其实结合双方的摄像方面的工作,其实我们最后那个电影里边,调过来的新机器基本上没用上,跟拍、固定机位的两边起了极大的冲突和矛盾,我们最后也很痛苦放弃了非常好的画质的机器。
  王征宇:我一个人跑过去,我不知道他往哪里跑就不知道往哪里架轨道,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即使他已经跑了一遍我要补拍,他第二遍跑的状态跟第一遍是不一样的,没办法拍,所以这个轨道是没有办法预设的。所以我们唯一调整就是在跟拍的机器上面50兆改成100兆,就是说原来一台机器比如用一个带子,我们在电视够拍3个小时,电影把象素提高了拍1个半小时,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这个。实际如果我们按照,因为随着接下来,我们觉得因为技术是一个太容易变革的过程,技术的创新时间、它的提升时间会越来越短,包括原来专业设备越来越进入家用、民间,所以我觉得这个技术的问题倒以后是可以解决的,就是它不是不能解决的,有我们电视的机器或者我们原来认为没办法解决电影化的机器,随着我们技术的进步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以后哪怕是在选手身上挂一个摄像机,身上挂一个摄像机,他同样是可以达到电影画质的,这个随着技术的革新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
  听众:我是隔壁公司的,我们是做产业研究的,但是基于这个想法我个人觉得实际综艺电影的出现,我个人,不代表所有的观点,不代表我们做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其实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它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发生,虽然你说它不是一个电影的东西,其实那个真人秀也可以说是电影和纪录片的一个中间的东西,纪录片我是开放性的,我纪录片一个东西,我不设定它的结局,真人秀其实相当于环节设置,可能我不设定他最终的小结局,但是我是在一定的剧本范围内我去做一点这样的东西,就像刚才这个老师说的,就是说他可能是一个技术上的改变,但是我觉得它是一个类型上会多元化。大家骂他滥,可能所谓的一些别的东西,但是作为它本身来说,我觉得可以提高它的制作水平,提高它的档次,或者这种文艺性,我觉得只是一个量的问题。但是从你这个投资来说,你增加一种,按我们一般从业者来说,也增加这么多就业呢,你说没有那么多热钱去投入,没有现在那么多电影票房,作为一个电视从业者也好,还是电视从业者,还是说广告从业者也好,他们吃什么呢。我觉得从大的范围来说,我觉得很乐观,有那么多东西。但是可能它没准哪年综艺电影大家把它淘汰了,也会出现慢慢的去改进他的思维和理念,是一种可能性的东西会在里面,我们现在不能说它坏,但是你不能去扼杀它,或它是垃圾我们不能去拍这种东西,好像投资的东西就没有了。因为现在有很多老板其实是拿着钱去投电影了,但是他也会想一个产出比,不能全投文艺片,这个东西可能很多人觉得票房比较好,我们会去尝试,更多的人看到电影这个市场热。像原来我们接触过,包括苏宁这种电器公司,还有很多证券公司,包括你不知道的公司,都在投资电影,你作为传媒的从业者你不能说认为是滥片不去做这个事情,这样其实我觉得损害所有人的利益。
  周黎明:我来跟进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像这种综艺电影,一方面质量提高,你觉得占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什么样的比例你觉得是合理的,超过这个比例你觉得真的会产生冯小刚导演说的那种挤压作用吗?
  听众:我觉得每年比如说上院线的电影,中国可能有五六百部,上亿的,比如我们在亿元俱乐部或者5千万以上的假设有40个,它应该占到5到6个,就是不超过8%的比例我会觉得比较好,因为它每年,就像刚刚老师说的现象级的综艺只有两到三个。
  听众:这三年以内,比如说我一年到一到两个综艺电影,每年都弄两个顶尖的,可能《奔跑吧!兄弟》拍2、拍3,大家今年骂他脑残,明年可能提高一下,后年提高一下,为什么不能说是精品呢,什么东西可能开始有人骂,慢慢的提高,每个东西从诞生到大家都认可,只要这个东西一直有观众市场,一定是一个精品。
  蒋勇:其实他们公司还有很多东西会转化成这样的,他们有很多IP值都会拍成电影,其实电视从小屏幕转到大屏幕作品会比较多,其实今天电影协会没有人来,电影协会的这些导演们机会在哪里?
  听众:他们也可以转变思想啊,我觉得现在的年代应该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我们都有机会在大屏幕上展现,相当于腾讯,互联网给大家带来的最大的机会,我是草根也好、你是电影也好,还是美国也好,不管你是张艺谋或者今天是哪个屌丝,我拍的东西观众喜欢,给年轻人机会啊。
  周黎明:我上周在北京青年报的艺评写了,我说5年以后说不定好莱坞的导演会哭着抢着跑到中国来拍第四部《小时代》。
  听众:我个人是学电影的,但是对于好电影,我觉得好电影一直会有,只不过它的市场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不会特别高,比如2012年的《万箭穿心》都在上映,但是当年可能真正热门的电影不是这部,尤其像《黄金时代》这样的电影,其实不是好电影,而且时间很长,对院线而言需要赚钱,所以他可能会把更多的排片给相对比较热门、话题性比较高的电影,包括《奔跑吧!兄弟》开始策划的时候,就已经把年底拍摄电影放到策划案里面了,所以对于电视观众而言,制作成大电影是给了他们转化成消费的一个机会,就是我免费的在电视上看了这么多优秀的节目,我需要到电影院给我一个出口,我去贡献点票房给这些明星或者说给这个电影公司也好。所以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个出口,但是不能把这个出口当作是我每一个具有现象级的电视节目都要拍成大电影,所以这个也是电视方、出品方应该思考的问题。
  王征宇:我觉得是这样的,第一个,我们其实是有规划,但是这个规划是有一个标准,我们还是做好这个节目失败的准备,如果失败了我们就做不了电影了,这个节目的IP值我到不了这么高,我们做这个电影大家就不认,所以我们的规划是双重标准,就是如果到不了这么高的IP值我们就不做电影,一旦有到达这个高IP值的能力或者可能性我们就做电影,事实上当它播到第4期的时候收视率已经到3.6了,因为在中国破2的节目不超过3到4档,所以基本上就有这个潜力去做这个事情,然后我们再把这个事情实际的提到议事日程上,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大家说一窝蜂拍综艺电影,这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因为没有那么多可以高IP值转化的东西存在,我们说线亿以上票房电影的可能性我们说2—3部哪怕3—4部,我不知道,因为我对这个产业部了解,比收视率破2的人可能性大太多了,收视率破2,目前中国只有几档,第一,《非诚勿扰》,上个礼拜还没破2,1.96,第二,《快乐大本营》,上个礼拜2.6,第三个,《奔跑吧!兄弟》,现在没播了,这季结束了,《我是歌手》,没了,想不出来了。现在在播的只有一个《快乐大本营》和《我是歌手》,《最强大脑》是在2上下浮动,还破不了2,就是说它的上升空间非常有限。如果《最强大脑》做综艺电影,它的IP值是没有达到的,所以一窝蜂这个事情也是不成立的。
  第三个,我们主要批判倒不是说这个类型的电影应该不应该存在,我们要批判的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我们要批判地是全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滥片出来。批判它不好,还有提升空间,我接受,批判它不应该存在,我不接受。
  周黎明: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像《奔跑吧!兄弟》跟《爸爸,去哪儿?》这个电影的观众的量,跟它的电视量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
  王征宇:我给大家核算一下,一个像湖南和浙江的电视台它的覆盖人群应该在4亿左右,它的收视率是4个点,就是4%,就是4亿的4%是6400万,是一期节目有6400万人同时在观看,还不算这期看的人下期换着看,理论上他的推及人口一定在3—4亿以上。视频点击量,一期《奔跑吧!兄弟》在视频网站平均的点击量是2.6亿,所以我们认为它的推及人口,就是我知道这个项目,我算看过这个项目的人应该起码在3—4亿以上。我们不说有多少人看过这个东西,我们就说当期的6400万,如果6400万人同时看这个节目,不算网上的点击,多少钱一张电影票?
  王征宇:还要算愿意不愿意花钱呢,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花钱的,所以电影市场一定是比电影、电视的覆盖人群更少,这是肯定的,而且少的不是一星半点,其实我们说核算的就是,已经看过电视的人当中有多少人甘心情愿再花一笔钱再看一期,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听众:我作为一个电影营销的从业者特别想跟各位老师来探讨一个问题,因为中国的综艺电影应该也有四五年的历程了,有很多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案例,我为什么谈论这个,应该中国第一部电视栏目改编的电影其实应该是《我们约会吧》,当时是我来做的这部电影的营销,当时那部电影票房是在2011年的情人节档800万票房,不是很成功,所以对比现在这么火、这么成功的综艺栏目改编的电影,我个人认为它还是有市场规律的。从电影营销者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事件,我个人认为,电视节目这么长的播出周期,从我们电影营销角度来讲,反而拉长了我们作为电影产品的宣传周期。作为我们一个营销者探讨这个角度,如何将高收视率转化为票房产出,也是我们在营销角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我观察到至少是现在四五部,一是现在还在的婚恋节目《我们约会吧》,还有之前的《爸爸,去哪儿?》1和2,还有之前音乐的真人秀的节目《中国好声音》这几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影片真人秀当中原班人马延续综艺节目当中这种人物的设定或者是跟相关剧情有一个串联,实际上最后的票房产出可能会更好,它是有相关规律的,也是我们从市场角度相对来衡量,这个模式是不是未来我们在所有大电影的营销当中可以去借鉴和学习,是我们需要去探讨的。如何将这种模式把我们中国电影的这种营销做一个扩充,多数我是一个电影营销的从业者我会更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因为当时我做第一部中国综艺电影《我们约会吧》的宣传。
  听众:2010年我们投拍的,2011您和《将爱》对档,当时我们营销手段全部是借助湖南卫视台里的资源,打报告给台里面,台里给片头、片尾、字幕等等,营销手段是非常少的,这我从一个产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另外,我做了这部电影之后长期的做了七八部进口片,IP值无论产出于哪儿,有这样的高票房从市场发展角度来讲还是好的。因为中国电影如果从大的市场全年票房产出来讲,我们跟进口电影的票房还是占劣势的,我们的IP不够丰富,无论我们的尝试和成功是多元化来讲,对于我们未来产品的丰富以及产品的产出是有非常好的益处和发展的策略的。
  听众:我就说一个我的感受,因为《奔跑吧!兄弟》我是在万达院线推介会上看的,看的时候刚好放了两部电影,第一个是《奔跑吧!兄弟》,第二个是《一路惊喜》,我看完之后我就想说,虽然两部片子都很烂,但是给我愉悦程度,如果一定让我掏钱来看更愿意看《奔跑吧!兄弟》,因为我认为后一部更难看。这个可能就是现状,当你把市场上的这些电影放到一起比的时候,也许综艺电影从某一个程度来讲更能够愉悦当下的观众,所以才有这么多观众为它掏钱进电影院。
  我另外一个感受是,刚刚浙江卫视的策划一直在讲的事情,这也是让我有点困惑的地方,其实是在讲说我们知道《奔跑吧!兄弟》这个电影的质量其实是有问题的,以及比如说时间不够,以及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事前可以预知的吗,就是说在拍摄之前是否可以预知到?如果在预知到的时候是否还要进行下去,初衷在哪里?初衷比如更好的挣钱,刚刚说IP值够的时候就可以做这个事情,所以谈到做这个电影的初衷是什么。所以冯小刚当初提到这个观点的是说诚意的问题,一个电影如果花四五天拍出来,这个电影到底有诚意还是没诚意,我们知道过去香港很多电影也是很短时间拍出来的,这个诚意到底怎么探讨。
  刚刚听到浙江卫视的嘉宾一直在讲IP的问题,我很了解说这部电影的诚意在哪里,如果仅仅从初衷来探讨一直在讲说,因为我刚刚听到很多好像从效益来讲的,那么它的诚意是在哪里,是从效益来讲这个诚意吗?
  王征宇:我们做一件事情,有的时候并非你主观所决定的它的结果呈现,包括中国市场这么多电影可能剧本拿出来非常好的但是最后形成了不太好的结果,这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原因,但是这当中的原因要是一个一个给你解释可能会花很长时间,不如把你的电话给我我单独跟你联系。
  王征宇: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原因我觉得未来是可以改善的,我们电影的制作思维跟电视制作思维上面的不同步,因为这个电影一开始其实我们说到了新的机器发现用不着,用了美术的制景发现根本用不上,你以为我们没铺轨道,我们把整个游泳池一圈都铺了轨道,结果发现实际使用当中废了,电影的拍摄工艺和真人秀的拍摄工艺完全是两个事情,这个磨合过程,实际准备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们节目都在制作和播出,一开始架构的是整个电影的摄影团队、整个电影的编剧团队,他们非常努力的架构了一个环境,但是当我们电视组的导演进去的时候,大家发现理念上的冲突会需要有一个非常长的磨合过程。所以这个东西,这个事情怎么说呢,如果再来一次,我肯定它一定不会是这样的,还可以更好。但是目前我必须,因为这个诚意不仅仅是对观众,对观众的诚意就是我做出这个东西来,我们还要对整个团队负责,我们还要对投资人负责吧,这个诚意不能说我心里想做一个好的东西但是我没有做好,不代表我不能把这个东西给你,这就是我的诚意,我们做出来,然后对投资人负责,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负责,对包括电影团队的老师负责,对为这个事情跑前忙后的艺人和艺人经纪人负责。对观众我们说我们现在负责的50%,我们下一次如果再做一定能负责80%,当然我们内心最深的期许是我们能负责100%。
  周黎明:综艺电影刚刚起步,虽然可以追溯到前几年一些影片,但是真正成为现象级的电影是《爸爸,去哪儿?》决定的,未来往哪儿走其实没有人知道,我从一个影评人的角度,我觉得评论一部影片的时候是不需要去考虑它的票房,商业上的成败,是两个性质完全不一样的事情。从商业上讲,把一个事情做大,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我们希望拍的电影是好电影、卖座的电影,但是从纯粹的我作为评论者,我希望我看到的是我觉得有追求的影片。说实在,我一直刚才说我对综艺电影的观点,实际上我觉得综艺电影我觉得是一种突破,只不过中国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综艺电影不是向上突破、是向下突破,这是比较可惜的地方。我希望未来我们拍的综艺电影是可以想上突破,因为我觉得关于是向电视、还是向电影,这些分界都是人为的,在未来新的技术出现了、新的平台出现了,这些东西都有可能打破了之后重新组合。当然专家可能会追求这些东西,去分析、去研究,这是他们的工作,但是观众有观众他们的理由,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一方面,看到自己喜欢看的电影,另一方面,也衷心的希望这些影片从别的角度,除了票房、商业以外的别的方面也有更大的向上的突破。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轻松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