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3-12-27 21:18

影评《肖申克的救赎》—救赎和被救赎希望与自由

  《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敕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词的起源。据粗略统计,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次之多。很明显,它象征着思想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救赎因其明确的指向性而一度成为了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救赎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徒)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中信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这个词似乎也将不复流行。
  然而,十世纪九十年代,著名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从斯蒂芬金的《春天的四个故事》中看似无意地提取出了这个银行家的故事。随后,一部伟大的电影诞生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
  我们知道每一个进入监狱的人都不是清白之身除了安迪,在这个黑暗的社会恰恰是因为这种冤案的错判给了他出逃的借口,他出逃不是逃避自己应有的罪责;相反他只是为了重拾属于他的自由和梦想。他曾经以为可以光明磊落地走出肖申克的四壁高墙,因此还因为这样的希望而变得疯狂躁动,而当这种渴望被诺顿彻底地枪杀了之后,他知道只有通过比较极端的方式才可以再一次获得自由重温梦想。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安迪是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希望中的人物,但通过他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的制度化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源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